工作交流

市纪委、市国资委、市统计局精准发力转作风  统筹推进求实效

2016年04月08日 浏览量: 来源: 廊坊市级机关作风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:

市纪委把“一问责”作为 “铁拳头”和“硬支撑”,强力推进“一问责八清理”专项行动深入开展。一是强化挺纪在前,确保高压震慑。坚持以重点问题突破带动整体工作推进。针对中纪委交办涉及的11件案件线索,市纪委及时召开会议,专题研究部署,会同公安、检察、审计、财政等部门,成立4个联合专案组,由市纪委2名常委带队,对11起案件展开集中查办,运用“四种形态”,从后往前,依次处理,该依法追究的依法追究,该依纪处理的依纪处理,该依规问责的依规问责,对存在问题的村街开展了“大起底”、全面审计,力求把每个问题查清查实,以实际行动推进正风反腐向基层延伸,4月底前将全面完成案件查办工作。二是强化线索排查,确保问责精准。为解决“一问责”中问什么责、问谁的责的问题,对问题线索进行了全面排查。针对2015年省委三轮巡视移交的问题线索,特别是对涉及“一问责八清理”问题线索的查处情况,进行了“再梳理”、“再排查”;组织市、县纪委信访、案管、巡视、审理等各业务室,对2015年12月以来与“一问责八清理”相关的问题线索进行了一次“大起底”;实行问题线索每周一报告,每周五各县(市、区)和市直牵头部门将受理的问题线索报市专项行动办公室,做到了底数清、情况明;畅通举报渠道,及时收集和汇总群众来信来访,第一时间做出研判。目前,已集中梳理排查出问题线索63件,为追责问责找准了着力点和突破口。三是强化“一案三查”,确保有责必问。用足用好典型案件的警示教育意义,迅速组织力量对省“一问责八清理”督查暗访组发现的市国土局干部懒政怠政问题进行查处,对当事人和党委、纪委主要领导、分管领导进行了问责追责,在全市进行了通报曝光,努力开创干部清正、政府清廉、政治清明良好局面。在廊坊市纪检监察网开辟了“一问责八清理”专栏,设立曝光台,对文安县孙氏镇司法所所长王爱民不作为问题等3起典型案件进行了公开曝光,持续释放了“有责必履、失责必问、问责必严”的强烈信号。

市国资委突出“四个聚焦”,强力推动作风整顿各项举措落到实处。一是聚焦问题整改。将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纳入整顿重点,以上率下,带动机关全员参与。进行自查互查,设立举报电话、意见箱和网络举报平台,发动群众投诉举报等多种方式,确保反映问题渠道畅通。对照“为官不为”的种种表现和“大兴五种作风”的具体要求,把存在的突出问题精准查摆、精确发力、综合施治,全面整改落实。二是聚焦素质提升。做到“四学四增”,即学系列讲话,增强党性观念;学政策法规,增强履职能力;学先进典型,增强争创精神;学党章党规,增强规矩意识。通过学习全面提升机关人员能力素质,解决机关人员“不能为”的问题。三是聚焦职能转变。按照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,研究制定国资委机关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方案。大力推进依法监管、简政放权,对出台的各项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、梳理,进一步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,强化权力监督和制约。四是聚焦机制落实。建立完善绩效管理、公开评议、督查问责“三项机制”,切实解决一些同志动力不足“不想为”的突出问题。

市统计局明确“三抓”,把机关作风整顿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、协调推进。一抓数据质量提高。市统计局以提高数据质量为目的,深入贯彻省统计局任务部署,在全市开展治理“数据造假、以数谋私”专项行动,真正把“依法统计、不出假数”作为统计部门重大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。二抓重点领域改革。紧紧围绕市委、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,深入推进统计调查方法改革创新。研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、城镇化、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统计制度,扎实推进国民经济核算、服务业统计、投资统计、能源和资源环境统计、人口就业调查、农村统计、住户调查等统计改革。三抓统计服务提升。加强大数据在统计调查和分析研究中的应用,推动统计生产方式变革和统计能力提升,提高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,更加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、科学预测经济走势。科学组织统计监测评价。组织开展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县域经济发展增比进位、节能控煤、创新发展、民营经济等统计监测评价,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。